外媒: 中国芯片突然反转了
- 2025-07-25 09:55:04
- 883
全球芯片市场被一则中国海关数据“引爆”:中国芯片出口量暴涨20.6%,金额突破6500亿元,出口份额稳居全球第一;与此同时,芯片进口量却同比增长8.9%,金额高达1.38万亿元,创下历史同期新高。这组看似矛盾的数据,让外媒集体惊呼:“中国芯片,突然反转了!”要理解这场“反转”的意义,得先回到十年前。
多年来,中国芯片进口额首次超过原油,成为全球最大芯片进口国,每年花掉3000多亿美元“买芯片”,相当于每部国产手机、每台汽车的“大脑”都要依赖海外供应。但五六年前,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“卡脖子”开始了:高端光刻机断供、EDA设计软件封锁、AI芯片禁运……华为海思一夜之间失去代工,中芯国际下单的EUV迟迟未能发货,不少国人开始担忧,没有高端芯片,我们还能走多远?
为了打破困局,中国立下“2027年芯片自给率70%”的目标,左手抓本土制造,右手推国产替代。最直观的成果是进口量的“断崖式下跌”:2022年进口芯片减少970亿颗,2023年再减598亿颗,两年累计少买1568亿颗,相当于全球半年的芯片产量。
正当所有人以为中国要“关上进口大门”时,2025年的进口数据却突然“反转”,这背后藏着中国芯片产业的“攻守之道”。
先看“攻”的一面:中国芯片正在全球市场“狂飙”。2024年,大陆芯片出口份额已达21%,加上中国台湾的23%,“中国芯”合计占据全球44%的市场,稳居第一;调研机构预测,到2030年大陆份额将突破30%,单独登顶全球。
这不是靠“低价倾销”,而是实打实的“性价比碾压”。以中芯14nm芯片为例,同等性能下价格比台积电低15%,良率却从2020年的50%提升到如今的95%,三星等外企的订单都开始流向中国工厂。更厉害的是“细分市场突破”:汽车MCU芯片占据全球28%份额,安防芯片拿下45%,就连曾经被垄断的快充芯片,中国厂商也以60%的市占率让欧美企业“退无可退”。
为什么中国芯片能在海外“横扫”?
三个字:“用得起”。非洲的廉价功能机、东南亚的电动车、欧洲的智能家居,都在抢中国芯片,一颗国产蓝牙芯片只要1.2元,比国外同类产品便宜一半,还能提供三年质保。以前国外客户看都不看国产芯片,现在主动带着订单来。这种“性价比优势,本质是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的胜利:从晶圆材料到封装测试,数千家多家本土企业构建起“1小时供应链”,让芯片成本比全球平均水平低20%。
然而,“攻”得猛,“守”的压力也不小。进口芯片金额突破1.38万亿元,恰恰暴露了中国芯片产业的“软肋”——高端市场仍有“卡脖子”。
最典型的是新能源汽车,如今一辆智能电动车的芯片用量是传统燃油车的5倍,自动驾驶芯片、智能座舱SOC更是“吞芯巨兽”。2025年上半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暴涨75%,但许多高端车型的自动驾驶芯片仍依赖英伟达、Mobileye的芯片,大部分本土厂商的芯片只能满足L2级辅助驾驶。更无奈的是,有些车企为或许是为了赶交付,把手机芯片装到汽车上,“手机芯片车用化”成了行业公开的“权宜之计”。
另一个“吞芯大户”是人工智能。大模型训练需要海量存储芯片,国内AI企业抢着进口三星的内存、美光的硬盘,这些高端存储芯片价格被海外巨头“垄断式抬价”,有些企业甚至耍起了套路,边减产,边抬价,中国企业只能咬牙下单。光存储芯片就要花掉上亿元,更别提手机、PC的“刚需”:2025年第一季度,中国PC销量同比增长12%,但CPU几乎全是英特尔和AMD的天下。
进口这么多,是不是国产替代失败了?恰恰相反,这正是中国芯片产业“反转”的关键,用“低端突破”换市场,用“高端进口”换时间。出口的6500亿元,是国产芯片在中低端市场“赚来的弹药”;进口的1.38万亿元,是为高端技术研发“争取的时间”。就像国内芯片厂,一边用成熟制程芯片出口赚钱,一边把利润投入14nm、7nm制程研发。这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,但切记,不能重蹈“买办”的覆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