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发股份“机器人概念”狂欢背后: 业绩虚火难掩主业疲态

  • 2025-07-22 19:06:21
  • 160

联发股份(002394.SZ)因一份上半年净利润预增超235%的业绩预告,在7月16日掀起市场狂澜。当日股价涨停的背后,却是机构集体撤离、散户蜂拥而入的诡异景象。龙虎榜数据显示,3家机构席位合计净卖出2764.46万元,而湘财证券杭州五星路营业部等游资及散户资金净流入超8000万元,推动换手率飙升至23.32%,成交量达7540.03万股。这场“涨停盛宴”背后,联发股份的真实业绩成色与机器人概念成色,正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。

非经常性损益“撑场”,主业增长乏力

联发股份的业绩预告显示,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1.65亿元至1.85亿元,同比增长235.09%至275.71%。然而,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,净利润仅为1.10亿元至1.30亿元,同比增速骤降至5.54%至24.72%。这意味着,公司核心纺织业务的利润增长远低于表面数据,业绩暴增的“功臣”实为非经常性损益。

具体来看,联发股份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贡献了约0.6亿元的非经常性损益,较去年同期增加1.38亿元,直接拉动净利润增量超1.1亿元。以预告中值1.75亿元计算,非经常性损益占比高达87%。资深投行人士程浩然指出:“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损益具有短期性和波动性,难以成为企业稳定的收入来源。”

除金融资产收益外,成本下降是另一关键因素。作为纺织企业,联发股份的能源成本中煤炭占比显著。2025年上半年,大连商品交易所焦煤期货主力合约价格从1月初的1174元/吨跌至6月末的825元/吨,累计跌幅达29.73%。煤炭价格下行直接改善了公司毛利率,支撑扣非净利润实现个位数增长。然而,随着煤炭行业反内卷政策落地,6月价格已现止跌迹象。期货投资者陆抗分析称:“三季度迎峰度夏需求回暖,四季度补库或推高价格,煤炭再创新低概率低,但大幅反弹也缺乏动力。”这意味着,联发股份的成本红利窗口正在关闭。

机器人概念“虚火”:参股公司不涉终端产品

7月以来,联发股份因“机器人概念”被市场热炒,但公司多次否认涉及终端机器人生产。公开信息显示,联发股份与国资委产业基金合资成立了南通巨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,后者经营范围包含“智能机器人研发”,但实际业务聚焦于生产工序的全自动化设备应用,如染色、织造环节的智能化改造,而非制造工业机器人或终端产品。

联发股份证券事务部人士明确表示:“我们不生产机器人及相关部件,参股公司做的是软件服务,不产生机器人相关收益。市场可能混淆了另一家同名厦门企业。”查阅公司年报发现,2024年营业收入41.79亿元,同比下降1.93%,业务分类均围绕纺织产业链,未提及机器人收入或成本。投资者互动平台上,公司也反复强调:“主营产品是面料和服装,部分工序已应用自动化设备。”

纺织主业困局:周期性波动下的增长乏力

剥离投资收益与概念炒作后,联发股份的传统纺织主业成长性堪忧。近五年(2020-2024年)营业收入分别为38.73亿元、38.97亿元、42.07亿元、42.61亿元和41.79亿元,同比增速从2020年的19.22%持续下滑至2024年的-1.93%。服装销量从2021年的631.77万件降至2024年的533.60万件,棉纱产量从72,714.01吨减少至63,138.15吨。库存方面,2024年服装库存59.34万件,较2023年增加近60%,显示去库存压力加剧。

行业分析师指出,联发股份的业绩波动与纺织行业周期高度契合。2022年增长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带动出口,2024年下滑则因国内消费疲软及国际订单减少。全球供应链重构、贸易环境不确定性,叠加需求端复苏缓慢,导致公司产量收缩、库存积压。

机构离场信号:高增长难持续

联发股份的业绩预告虽亮眼,但机构资金的选择已透露出谨慎态度。7月16日龙虎榜显示,卖出前五席位中3家为机构,合计净卖出2764.46万元,而买入席位以游资和散户为主。这种“机构撤退、散户接盘”的格局,或反映专业投资者对公司业绩持续性的质疑。

一方面,非经常性损益的不可持续性意味着下半年净利润高增长难以为继;另一方面,煤炭价格企稳将削弱成本优势,纺织主业仍需面对行业周期下行压力。联发股份若想打破增长瓶颈,或许需在传统业务智能化升级或新兴领域布局上迈出实质性步伐,而非依赖短期概念炒作。

联发股份的涨停闹剧,暴露了A股市场对“高增长”故事的盲目追逐。当非经常性损益撑起业绩门面,当机器人概念沦为炒作工具,投资者更需警惕:没有核心业务支撑的暴涨,终将回归价值本源。

本文源自:金融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