沪指重上3600, 是时候转向“牛市思维”了

  • 2025-07-24 10:32:25
  • 666

今天,上证综指盘中触及3613点,自去年10月8日以来首次突破3600点整数关口,随着最近赚钱效应的持续,市场依稀有了一些“牛市”氛围,虽然短期随时可能出现调整,但这或许已不是主要矛盾。

过去数年,A股是典型的熊市特征,大多数的上涨之后都迎来回调走低,剔除银行等红利板块,个股走势更加羸弱,使得投资者自然而然形成了熊市思维,每一次的反弹都被当成“解套”良机,每个高点都有较重的抛压出现,A股自然难以有效上攻。

而本轮上涨最显著的变化在于,投资者的“恐高症”似乎有所消退,5倍股、10倍股层出不穷,甚至像最近借壳的机器人新贵在复牌翻了5倍之后,换手依然较低,显示惜售情绪较为严重。

投资者“牛市思维”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。

当然,真正的“牛市思维”除了上涨时的惜售,还要观察下跌时是否恐慌,因此,短期市场的回调反而比持续上攻更有意义。

长期来看,本轮市场的上行,一是中国资产信心的重估,二是充裕流动性下的配置“资产荒”。

中国资产信心的重估首先在于弱美元周期下的人民币升值预期。关税政策系统性削弱美元需求,减税法案使得美国财政赤字进一步失衡,侵蚀美元信用基础,在全球储备货币再分配的大背景下,人民币迎来长期升值预期,人民币资产迎来战略配置价值;科技持续突破封锁,海外市场加速拓展,新消费陆续涌现之后,中国经济转型之路已经有了奠基,随着反内卷带动供需格局改善和龙头ROE提升,企业盈利将会迎来修复,权益资产将会迎来重估。

配置层面,当下的“资产荒”可能已经超过了上一轮流动性牛市的2014年。从利率对比来看,当前的十年期国债利率只有2014年的一半,且下降的速度和幅度也不弱于2014年,考虑现在的城投债、理财、房地产等市场情况,“资产荒”相较于2014年可能更为严重。

“资产荒”环境下,保险资金已经在逐步增加权益资产的配置,且高股息已成其首选,带动红利/高股息相关资产近两年持续走强,后续随着“资产荒”预期的进一步强化,居民存款也有望快速流入。

存款搬家虽然已经讲了近10年,但效应一直不是特别好,主要原因在于股市没有形成稳定的赚钱效应。近两年在上层多次强调要活跃资本市场,让广大投资者有回报有获得感之后,当下市场已体现出一定的韧性,中央汇金公司正在逐步成为市场波动期的中坚力量,发挥类“平准基金”的作用。

当前中央汇金对市场的支持呈现“总量大、范围广”的特点。有数据显示,最新披露的基金二季报显示,中央汇金二季度耗资高达2000亿,成为稳定市场的中流砥柱。

二季度中央汇金增持ETF范围包括上证50、沪深300、中证500和中证1000,且多只宽基ETF增持金额超过百亿元。

政策性资金的持续入场夯实了本轮市场的底部,在应对外部扰动和提振风险偏好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,在当前宏观预期平稳、资金面整体充裕的环境下,市场行情有望延续。

市场的上涨不会一蹴而就,尤其在宏观经济相对较弱的情况下,而市场最大的担心,就在于基本面是否已经见底。

虽然中报数据大概率依然较弱,但在中报期来临之际市场依然强势上行,相较于基本面显然流动性更加重要,这成为本轮行情的主要特征。盈利仍在筑底,而政策和流动性向好,导致预期对于市场交易影响较大,呈现“强预期、若现实”的特点,这就使得各板块基本面难以兑现,热点之间快速轮动,追涨杀跌很容易被套,低位“躺平”反而成为更优策略。

由于市场的上涨并不是在盈利上行期发生,因此投资者对于短期基本面的利空钝化,对于政策或流动性的利好则异常敏感。此时市场的风险更多来自于政策收紧与流动性拐点,或者出现资产价格明显高估甚至出现泡沫。当前时点,上述利空因素并不存在,市场上行风险远大于下行风险。

短期来看,微观层面变化相较于2014年行情启动初期仍有差距。2014年Q2房地产政策明显转向且PMI出现了连续多月的反弹,当前地产政策所能起到的效果相较于14年显然存在较大差距,且经济数据仍处于下滑趋势,新资金流入速度也慢于当时,因此指数快速突破演绎至“快牛”或者“疯牛”的概率显然较低。

在政策资金托底,流动性较为充裕,整体资产配置荒的背景下,牛市基础已经具备;而经济数据低迷,上市公司盈利依然未见底的情况下,一蹴而就的快牛并不现实,反而容易引发大跌。战略上步入“牛市思维”,坚定持股;战术上进二退一,突破不会一蹴而就,尊重弱现实,避免被“电风扇”行情收割。

风险提示:文中所提个股和基金仅作为研究分析参考,不构成任何买卖建议。个股和基金的涨幅和业绩仅代表过去,不预示未来。基金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