怪事! 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, 低价的背后耐人寻味

  • 2025-07-27 08:27:43
  • 435

一架歼-20战机呼啸掠过天际,价值数亿的大国重器在阳光下闪耀锋芒。而孕育它的成飞集团,却在2025年初以174亿元的价格被名不见经传的中航电测“收入囊中”。这则消息引爆舆论——中国军工的明珠,难道只值这个数?

硝烟之外,一场静水深流的资本运作早已悄然布局。2023年1月11日,中航电测突然公告将收购成飞集团全部股权。消息一出,资本市场为之震动。

一家市值仅60多亿元的测控设备公司,竟要吞下年营收超600亿元的军工巨头?这场被戏称为“蚂蚁吞大象”的收购,拉开了一场持续两年的重组大幕。

账面上的数字令人迷惑。2023年专业机构对成飞集团净资产评估高达240.27亿元,增值率近90%。但最终交易定价却定格在174.42亿元。

中间的65.85亿元蒸发到何处?谜底藏在“国有独享资本公积”这行小字里——这笔款项被直接扣除,不纳入交易范围。

更耐人寻味的是支付方式。中航电测没有掏出真金白银,而是向母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定向发行20.86亿股股票。

每股作价精准定在8.36元,恰是监管规则允许的底价。交易完成后,航空工业集团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从0.62%火箭般蹿升至78.07%,控股权牢不可破。

资本市场的反应却出人意料。消息公布后中航电测股价一路飙升,连续拉出多个涨停板。一家原本市值不足百亿的公司,重组后市值突破千亿。账面上的“低价”收购,在二级市场释放出惊人能量。

2025年1月6日,这场历时两年的重组完成最后一步——资产交割。成飞集团正式成为中航电测全资子公司。

3个月后,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显示屏上,“中航电测”的简称悄然变更为“中航成飞”,证券代码定格为302132。航空工业最核心的整机制造资产,就此登陆资本市场。

脱胎换骨的变化令人咋舌。重组前的中航电测总资产不过39.7亿元,重组后飙升至1256亿元;年度净利润从0.98亿元跃升为25.2亿元。原先的飞机测控设备小厂商,一跃成为涵盖歼击机、无人机、民机部件的航空产业巨头。

军工迷们最关心的歼-20生产线迎来新机遇。成飞原有的脉动生产线本就高效,年产量已突破百架。重组后资本活水源源涌入,产能扩张再无后顾之忧。业内预测,歼-20年产量有望冲击120架大关,中国空军的隐身战机换装将按下加速键。

成飞困境曾是中国军工的缩影。手握顶尖技术,却受困于单一资金渠道。军品采购价格严格管控,利润率常年被压缩。

枭龙战机出口项目启动时,正是巴基斯坦的资金注入才让计划起死回生。想要预研下一代战机或开发无人僚机?账上资金常常捉襟见肘。

反观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·马丁,依托资本市场多渠道融资,大胆推进X系列验证机项目。即便部分项目未能列装,技术积累却为后续研发奠定基础。这种“允许试错”的创新机制,正是中国军工最渴望突破的瓶颈。

重组后,中航成飞半年报交出亮眼成绩:归母净利润同比激增近50%。珠海航展上亮相的新一代“歼-20外贸版”,其航电系统与智能传感器已打上重组协同的烙印。国际观察家敏锐发现,中国军工正从“技术追赶”转向“系统集成创新”。

表面看是上市公司收购,实则是航空工业集团内部的战略调整。通过将成飞注入上市平台,实现三大突破:

融资渠道破壁:从依赖军费拨款到拥抱社会资本,研发资金池深度扩容

技术协同升级:中航电测的智能测控技术与成飞整机制造能力深度融合

治理结构优化:上市公司监管规则倒逼管理效率提升

军工证券化绝非“甩卖国有资产”。国务院国资委《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评估报告》明确要求军工高端制造加速“资本化、市场化、专业化”。

成飞案例正是这一战略的前沿试点——集团控股权稳居78%以上红线,核心涉密技术严格隔离,在安全与发展间找到精妙平衡点。

全球格局也在呼应这场变革。2025年7月,美国宣布新一轮亚太军售计划,中国随即在台海展开高强度演训。大国博弈不仅比拼装备数量,更较量技术迭代速度。资本赋能下的中国军工,正在为国家安全铸造更坚韧的盾牌。

深交所的交易大厅里,中航成飞的电子屏闪烁着绿红交错的行情。174亿的交易额撬动了千亿市值,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。

2025年上半年,公司海外订单激增38%,翼龙无人机在中东沙漠巡航,枭龙战机在东南亚天空翱翔。当歼-20总师接过年度科技创新大奖时,背后的脉动生产线正以每分钟3厘米的速度推动着战机机身前进——这不仅是工业的脉动,更是一个国家走向深蓝的脚步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