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完零跑B01, 我对10万级纯电家轿的期待, 又多了几分

  • 2025-10-01 07:52:29
  • 343

我以前对 10 万级的纯电轿车,说实话期望值并不算高——觉得这个价位大多就是代步,用着省心就行,不会想着有多豪华,也不会奢望有特别黑科技的配置。直到最近试驾了零跑 B01,尤其是 2025 款的 650 激光雷达版,才发现自己可能有点低估了现在国产新能源的水平。同样是十来万的预算,这车在静态体验里给我的感受,可以说是“够用”以外,还有很多“意外之喜”,从外观、空间、用料到细节设计,都让我觉得它是一款很用心做家用的车。

先从价格说起吧。零跑 B01 的价格区间是 8.98 万到 13 万多,这次我试的顶配 650 激光雷达版 11.98 万,在我原本的观念里,这种价位能有长续航就不错了。但这台车把动力、电池、智能辅助和舒适配置堆得挺满,而且厂家还在做促销,比如首任非营运车主电池、电驱、电控等“四大件”终身质保,送家用充电桩(含 30 米内安装)这种对电车来说很实用的福利,还有车机流量和交付延迟补偿等细节,算下来诚意确实够了。

静态看外观,第一个感觉是它不像一台起售价不到 9 万的车,比例和姿态是比较协调的那种。前脸是贯穿式灯带配三点式大灯,这种设计在视觉上很容易被记住,尤其是夜晚点亮后辨识度挺高。下包围的梯形进气口和两边灯组组合成一个“凹”字形,看起来精神又不夸张。侧面线条带一点轿跑的动感,但并没有牺牲实用性。它的溜背角度是 17.2°,官方说是为了在风阻系数(0.197Cd)和后排头部空间之间做平衡,我试着坐进去,确实不会有压抑感。车尾的贯穿式尾灯和前脸呼应,灯带很细,点亮后有种拉宽视觉宽度的效果。整体设计既现代、简洁,又兼顾了年轻和实用的需求。

车身尺寸上,长宽高是 4770/1880/1490mm,轴距 2735mm,这在紧凑型电动车里算偏大的规格了。坐进车内,空间感挺直观。我的身高 180cm、体重 170 斤,前排调好坐姿后坐到后排,还有一拳多的腿部余量和不错的头部空间。后备厢也让我印象不错,常规容积是 460L,还做了 70L 的下沉式储物格,比如一些易碎或重要的小东西可以放在下面,不会在行驶中乱晃。官方说能放 4 个 24 寸行李箱,我试着把露营帐篷、收纳箱放进去,还能再留一片空地。对家用来说装载能力够用,在长途出行时安心感高。

内饰部分,我坐进驾驶位第一眼是觉得它的布局比较简洁,但科技感并不弱。中控是一块 14.6 英寸的 2.5K 大屏,加上 8.8 英寸的全液晶仪表,视觉上一体感强。操作系统升级到 Leapmotor OS 4.0 Plus,UI 布局和动画比较细腻,反应速度也跟主流新势力差不多。语音功能支持“可见即可说”,而且能识别粤语、四川话这种方言,我专门用普通话和方言混合试了几次,基本都能理解。对不太喜欢一直点触摸屏的用户,这个功能是真管用的。喇叭升级成了 10 个扬声器的品牌音响,听音乐或者开 K 歌模式,声音有层次感,还有模拟声浪可以玩。晚上开车的话,车内的 256 色氛围灯能跟音乐节奏联动,氛围算是到位了。

用料和安全部分我也留意了一下。它采用了 9 横 7 纵的高强钢笼式车身结构,高强钢比例达到 76.6%,乘员舱还用了达 2GPa 级别的热成型材料。电池部分用的是 CTC 2.0 Plus 技术,电池和底盘一体化,减少了零部件数量,同时提高安全性,据说可以 48 小时无热扩散,不起火不爆炸。这些看不见的安全配置,实际上对选车很重要,因为一旦碰撞或者遇到极端情况,它们是兜底的基础。

辅助驾驶配置上,这个版本有激光雷达,探测距离 200 米,结合高通 8650 芯片和其余雷达、摄像头,能实现比较丰富的 L2+ 级辅助驾驶功能,比如高速领航、城区自动变道、记忆泊车等。静态体验期间我试用了记忆泊车,把固定的地库路线录下来,之后它就能自己慢慢地找到车位停好,对不擅长挪车位的人来说挺实用。

再说试驾体验,这次我试驾的零跑 B01 650 激光雷达版,是后置后驱布局,电机功率 170kW(231 马力)、扭矩 260N·m,官方 0-100km/h 加速 5.8 秒。先说城市通勤的体验。我一般上下班都走市区道路,红绿灯多、人车也比较混杂,这时候我通常会把驾驶模式调到“经济”。这个模式下,零跑 B01 的起步反应是轻快的,不会有那种“踩了半天才开始动”的迟钝感,动力输出比较柔和顺畅。如果是早高峰跟车走,偶尔需要变道,它的加速节奏能很自然地跟上,不用刻意拉高速度,也不容易让乘客晃动。因为是电驱动,从起步到中低速的动力衔接都很平滑,没有换挡的顿挫感,这一点对于带着小朋友的家庭用户来说很加分——我特意观察了一次,孩子在后排系着安全座椅睡觉,通过低速拥堵路段时并没有被突然的加减速惊醒。

如果遇到一些比较烦人的交通场景,比如前面慢吞吞的大货车挡道、或者需要快速穿过黄灯,那我会换成“运动”模式来感受一下它动力的全部实力。这个模式下,电门的响应会变得很直接,你只要多踩一点,它就会立刻给出更强的推力,几秒钟内就能超过去,而且整个过程不会拖泥带水。因为后驱布局的缘故,车尾发力比较干净,不会像部分前驱电动车那样在大力加速时有轻微打滑的现象。对我个人而言,这意味着在市区里即便偶尔需要激烈一点的操作,也能做到心里有底。

高速上的表现其实是我比较关注的。我经常有跨城的出行,需要跑几百公里的高速路,所以希望车子在 100km/h 以上的速度下依然有动力余量。零跑 B01 在 120km/h 巡航的时候,动力储备很充足——这时候你突然踩下电门,它会立刻有一个平稳但有力的加速,不会出现那种“速度已经到极限”的乏力感。我试着在高速超车道从 120 提到 140,过程很轻松,推背感没刚起步时那么强了,但速度的提升是线性的,超车完成也比较稳。

至于稳定性,零跑 B01 采用了运动化调校的底盘,加上爆胎稳定控制功能,在一些高速大弯或者并线时,它的侧倾控制得很到位。即使速度超过 100 过长弯,车身的姿态也很稳,不会有明显的“晃一下”的感觉。有一段路上遇到比较大的横风(可能是桥上风比较猛),方向盘会有轻微的反馈,但车身并没有被吹偏,那一瞬间我甚至都没有刻意去修正方向,这对于经常高速出行的人来说,非常能提升安全感。

刹车表现我也试着细细感受了一下。它的脚感是挺线性的——刚开始踩下去就会有制动力,但不是那种一踩就点头的突兀,而是可以根据你踩下的力度很自然地增加制动。我觉得这种设定对新手很友好,因为你不用担心轻踩没反应、重踩又太猛。尤其是在开电动车时,动力回收和刹车的衔接如果处理不好,会让人不舒服,而零跑 B01 这部分的调校和制动踏板的反馈配合得比较合拍,没有生硬感。

另外,零跑 B01 的运动化底盘调校并不意味着牺牲舒适性。它在日常行驶时依然能把大部分细碎的震动过滤掉,经过井盖这种小坑的时候,传到座椅的只是轻轻一抖,不会有硬邦邦的冲击。过减速带时,前悬初段比较柔和,能先吸收大部分冲击,车内乘客感受不到明显的跳动;而遇到一些大一点的坑洼时,悬架后段的支撑力又很足,不会有松散的感觉。这套底盘在舒适和支撑之间找了个比较合适的平衡点。

总的来说,这台零跑 B01 在动态驾驶上的表现,用一句话总结就是:它不是为了“炫技”搞很刺激的加速,而是把动力、稳定性和易控性放在了一个平衡点上,既能满足普通家庭开车的舒适、平顺和安全,也保留了在需要时“一脚电门就能过去”的底气。无论是上下班通勤,还是长途高速跨城,都不会让你觉得“动力不够”或者“开不稳”,反而在很多不经意的细节上,让你有种“还能再多开一会儿”的轻松感。